PRODUCT CENTER
玉米糧食烘干機主體結構:干燥倉、換熱器、燃
核桃烘干機,核桃干燥設備自由能干燥是由我公
60-100噸糧食烘干機糧食烘干塔氣吸循環式糧
2016年,我國玉米、小麥、水稻三大主糧的平均烘干率達19.76%,這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糧食機械化干燥平均水平95%以上相比,還存在巨大差距,而且總體發展緩慢。其實,這已是2010年以后,我國糧食烘干機市場快速增長、市場容量不斷增大的結果。王慧波表示,“尤其是各地烘干機購置補貼政策力度的加大,極大地刺激了烘干機市場的需求,產品升級加快。” 據專家預計,在糧食烘干機械設備領域中,我國用于水稻、小麥、玉米烘干的裝備,年需求量在1.3萬臺左右;農林土特產品烘干裝備年需求量達2000臺左右。因為發展糧食烘干機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,在國家財政補貼30%的基礎上,近年來,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江蘇等省及東北地區紛紛出臺政策,追加烘干機的補貼,推動當地烘干機購置、安裝、使用量大爆發,年均增長速度達50%以上。
王慧波認為,“目前我國的糧食烘干機行業整體處于市場成長期,還未進入成熟期,市場很不規范,烘干機規模爆發式增長在造就市場快速升溫的同時,也導致了泥沙俱下現象,大量低劣品牌混入市場,亟待加強管理和規范。”
目前,國內有糧食烘干機生產企業400多家,但廠家普遍規模很小,由于入門門檻低、技術含量不高,導致產品良莠不齊。很多企業只注重眼前利益,缺乏系統的發展思路,技術研發不足,新產品主要是靠相互模仿,與國際主流產品技術差距相差較大。王慧波說:“國內糧食烘干機產業發展總體上缺乏規劃,產業內未形成具有核心領先技術的自主品牌企業。同時,缺乏行業標準、市場準入門檻過低、行業前期指導與后期監管的缺失,導致市場無序競爭,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屢屢發生。”
黑龍江農墾農機試驗鑒定站站長柳春柱也持與王慧波類似的觀點,“國內谷物干燥機制造質量參差不齊,與國外干燥機相比差距較大,尤其是部分廠家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和設備條件,作坊式生產,制造工藝水平低,使用材質不夠標準,造成干燥機使用壽命低、可靠性差。很多企業未充分進行干燥基礎理論的研究,干燥機系統的自動化控制程度有待提高,單純追求產量,僅通過放大烘干機的截面積,盲目向大降水幅度、大處理量的方向發展,干燥后糧食的水分、溫度不能準確控制,不能保證干燥質量。”